技术项目
李振全-滞动针医学
来源:科普工作者作者:科普联络员日期:2018/03/23 点赞:
滞动针医学,是研究滞针动态施治理论、方法、技术、效应的临床应用医学。
滞动针医学以传统中医理论,针灸理法方术为基础;借鉴并融入现代医学理论、微创技术形成的滞针动态施治理论,技法。其主要优势与特点:
一、新思维。即,“滞以求动,动滞结合”动态施针。动态施针,是主动的、积极的动
态的施针方法。以应用滞针针具,滞针操作为前提,动态运针获取效应为目的。在注重针具、手法、针法动态运用的同时,更注重经络、气血、平衡、结构、力学等方面的动态调理,及主动积极与患者沟通。即,精神、情绪的调动,进而形成整体性,动态的调理与治疗。并采取患者的配合运动,术者的辅助运动,针法动态运针“三位一体”的动态施针。
动态施针,是对穴位、经络、气血、组织、脏腑功能主动的动态激发,动能大、势能强、效应迅速。既针既出不留针(待气、候气);求“得气”,即,正效应。不求“酸麻胀痛”的有无;动态运针力量大小、动态幅度、作用面积、持续时间、运针频率可调、可控;效应即刻(化瘀、行气、减压、松解);进针一个点(穴位),产生面、线、立体、多层面、多功能(本经络与相关经络)效应。即张网捕鱼效应。见滞针动态施针图1

图1滞针动态施针
二、新模式。动态运针模式,既不是针体的提插,也不是针体的左右捻转。它是提动已固定好的针体使其产生组织运动。适宜、适度的组织运动是良性激发(刺激),良性激发产生正向效应(所需效应)。患者刺痛感轻微,或没有,组织损伤可忽略不计、少渗出、无肿
胀等。
动态施针模式,产生动态激发、动态引领、动态平衡(阴阳、气血、力学)等效应。如,气血动力,气血流速流量,经络通畅性,代谢、免疫功能,肌肉筋膜张力,组织脏腑功能等正向调节效应。由于动态正向激发,产生效应是即刻、稳定而持久的。
三、新技法。新技法包括滞针针具应用,滞针操作,动态运针三个方面。患者的配合运动、施术者的辅助运动、动态运针“三位一体”动针法;精神、情绪、心理、手法、针具“五法合一”动针法;提动、牵动、颤动、摆动、按动、揉动“六动运针法”。
四、新针具
滞针针具,设计独特,结构合理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;以传统毫针为母体针在保持传统毫针外形,针尖圆顿。针体表面设有微细“凹槽”,也称减压槽。其意义在于易于与组织产生“耦合”,便于快速、小角度、无痛滞针;减压减张迅速即刻,进针即减压;利于动针技法运用与动态疗效的产生,事半功倍。
由于对传统毫针独特的改良与结构设计,在保持传统毫针作用的同时,又赋予针功刀效于一
体“以针代刀”等多功能效应。 见滞针针具图2

图2滞针针具
总之,滞动针医学仍属于针治范畴。
滞动针医学,经验、体会、技法、疗效根植于临床
在不断深入地临床探寻与求索中,力求通过对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转化、终结过程的观察、认识、分析、判断。即辨病、辨证。从而以最安全的手段、最简单方法、最精准的定位、获取最高效的效应。滞动针医学是正向的,合理的,多层面的(精神、心理、情绪;经络、气血、阴阳、平衡;结构、组织、力学、功能;方法、手段、工具、技法、药物等层面)调理与治疗方法。它可以促进、并辅助干预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转化、终结过程,以提高肌体自身的修复与抗病能力的绿色针治方法。
应用范围:
1,适用于针灸所应用的范围;
2,急慢性软组织损伤,如颈肩腰腿痛等疾病。应用中以
针代刀,效应即刻显著,远期稳定可靠;
3,动态整脊与脊神经相关疾病的调理与治疗;
4,疑难杂症,如术后疤痕组织修复;
5,健康调理,如治未病;
6,塑形、美容、美体、美臀、脱发等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尹玉花-经筋骨疗法
下一篇:尹玉花-经筋骨疗法
相关文章
- 2020-05-29健康中国 科普先行 | 两会看点
- 2019-03-25加大中医药产业扶持力度
- 2019-03-25于文明委员呼吁:在健康中国建设中,要
- 2019-03-27于文明:全力促进中医药参与“一带一路
- 2019-03-29中医药国际化:处理好“小”与“大”的